王继周 | 从“物”到“物质性”:媒介研究中一组概念的辨析
从词源层面看,“物质性”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ateriality”,按照《韦氏辞典》(Merriam-Webster)的解释,该单词可追溯到16世纪末期,意指“物质的状态或品质”(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material),有时也直接被用来指“物质”(somethingthat is material)。从反义词的角度似乎能够更为清晰理解它的含义,“materiality”的反义词即“fantasy”“phantasy”“fiction”“illusion”等等,这些词含有“想象”“幻想”“虚幻”之意。有学者沿着这样的脉络考察后认为,“materiality和matter来源于拉丁词‘materia’,它的意思是制造某种东西的物质。因此,谈论某物的物质性就是指这个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物质性与物质密切关联,而且侧重有形的物质。针对这一点,有学者指出:“当学者们谈论物质性的时候,他们倾向于思考那些可以触摸之物,这确实是物质的。然而,我们也知道,物质性是由任何可感的事物组成的,从我们可以闻到的气味(这需要气味分子的存在),到我们正在凝视的客体(它需要我们的眼睛探测光子),再到某种我们可以识别的味道。”然而,针对这一观点,Cooren指出,“虽然某物可触摸是检验其物质性的一种方法,但是不能触摸并不意味着某物便成为完全非物质的。因此,仅仅依靠可触摸来判定事物的物质性是错误的”。也有研究者试图摆脱“物质/非物质”的对立框架理解物质性。比如,根据里诺的观点,物质性指物体的物理存在属性,即该物体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用于某种目的或发挥某种效能的特征。库伦认为,物质性是事物相对于时空而言较为稳定的本质特征。这些带着本质论倾向的争议与讨论都未揭示出物质性在媒介研究中的丰富意涵。
作者:王继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3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2022年第4期,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姬德强 | 数字新闻业的政治经济学:基于比较体制与数字经济的视角2022年《新闻界》征订来啦~
“破坏性”与“仪式性”共存:媒介事件理论如何被超越——兼与曹培鑫教授等商榷黄文森 | 数字新闻流通:溯源、分野与整合常江等 | 数字新闻学的崛起:2021年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
杜骏飞 | 数字交往论(3):从媒介到共同演化张志安等 | 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主题报告——2021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
《新闻界》2022年第2期目录
胡泳等 | 元宇宙作为媒介:传播的“复得”与“复失”陈昌凤等 | “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
彭兰 | 数字新闻业中的人-机关系张洪忠等 | 元宇宙:具身传播的场景想象常江 | 伊莱休·卡茨:新媒体加速了政治的日常化——媒介使用、政治参与和传播研究的进路
欢迎扫码订阅
2022年度《新闻界》杂志